《囚绿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7-06 08:00:11
《囚绿记》教学设计

《囚绿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囚绿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囚绿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积累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涸澈”、“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等;理解文中重点的语句,如“它的尖端总朝向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基本技能目标:

1.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情感、价值观目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白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重点难点

学习、掌握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好啦,非常好,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背几句啊?(备注)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

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活动2【讲授】品囚绿之味

(一)解题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活动3【讲授】品囚绿之味

(二)思路

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我们的方法】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

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焦”字理解。)

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怀(念、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板书:文章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2、小结: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活动4【讲授】赏囚绿之韵

1、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在作者眼中,所囚之绿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1)美

“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

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它是柔弱的

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

“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2、小结: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 ……此处隐藏29511个字……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xx。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xx标题,思考:这篇xx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xx,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xx,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xx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平。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平,“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平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xx《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xx应从什么地方入手;xx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